商品描述
《地球毀滅記+ 第六次大滅絕》套書75折
地球毀滅記:五次生物大滅絕,誰是真凶?
.「帕利賽德」是誰?為何是三疊紀的末日死神,卻又可能是第六次大滅絕的救世主?
.盤古大陸為什麼會毀了地球的溫控機制?
.「扔了吧石」是什麼地質學上的好東西?
.「伽瑪射線爆終結了奧陶紀」,這說法為何被學界恥笑?
.恐龍的骨頭,是如何飛到月球上的
《地球毀滅記》是場迷人的時空探險。在回顧地球的五次慘烈的瀕死經驗的同時,也給面臨第六次大滅絕的我們最深沉的警醒。
精彩看點:
關鍵疑點──碳循環劇變
盤點五億年來的五次大滅絕原因,除了因為高溫(火山)、急凍(冰河期),也脫不了「碳循環劇變」這個關鍵。這樣的巧合,又給面臨氣候變遷挑戰的我們什麼樣的警醒?
古生物搜奇
遠古時期的動物,長得相當有創意。有五隻眼睛,在應該長嘴巴的地方,卻長著手臂的怪誕蟲;還有「生不如死」的腕足動物;以及跟人類一樣,有自我毀滅傾向的陰莖蟲,兩者都不顧後果的盡情破壞自己的家園……
與怪咖科學家共遊
本書除了是怪奇生物大觀園,也是怪咖科學家大觀園。當所有人都相信隕石滅絕恐龍,偏偏有科學家唱反調說火山才是凶手。他的論點真的是空穴來風嗎?也有未來學家不擔心氣候變遷的威脅,因為他更相信毀滅世界會是人工智慧。
「隕石說」如何殺出重圍?
如今看來理所當然的「隕石滅絕恐龍」。在數十年前,可是從一堆很有「創意」的臆測中脫穎而出。這些說法包括:恐龍是笨死的,染上外星愛滋病,以及飲食不均衡導致便秘……
在「隕石說」提出後,該怎麼在茫茫全世界,尋找終極證據──隕石坑?這任務也難倒了全世界的科學家。即便在隕石說打敗了其他競爭者,成為主流說法的今日,它仍然面對強有力的反對者──德干玄武岩。本書也生動的呈現不同理論之間的攻防戰,以及不同立場學者間的大亂鬥。
好評推薦
博恩藍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知道和了解過去,這能幫助我們確認未來方向。──《波士頓環球報》
面對那些不承認氣候變遷的叔伯們(或是那些國會議員),這是一本可以推薦給他們的書。──《Ars Technica》
作者簡介
彼得‧博恩藍 Peter Brannen
科學記者。作品涵蓋古生物、古氣候、海洋生物,到科學哲學。作品見於《連線》、《紐約時報》、《萬古》雜誌、《華盛頓郵報》、《大西洋》等媒體。畢業於波士頓學院,2015年美國杜克大學演化綜合研究中心駐所記者,獲2011年霍爾海洋學研究所海洋科學新聞獎助。現居波士頓。本書為他的第一本著作。
審訂者簡介
台灣首席恐龍專家 程延年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博士,曾任職於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曾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專長是化石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論文分別發表於 《自然》、《科學》等期刊。
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單希瑛
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畢業,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古生物學門助理研究員。目前致力於新生代鱷類化石之研究,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命名及多篇鱷類新屬種論文。
譯者簡介
張毅瑄
台大化學系、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目前專職從事書籍翻譯,譯有《非凡物種》《哺乳動物們:英國博物學家的自然觀察筆記》等。
詳細資料
ISBN:9789864795505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
我們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未來又將留下什麼樣的世界?
本書作者寇柏特試圖追查的,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大滅絕事件,並將這事件放進更寬闊的生命史背景脈絡中。
這脈絡所呈現的是,在跌宕起伏中,生命極為堅韌,卻非永遠如此。
《第六次大滅絕》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巴拿馬金蛙、鬼針游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的故事,來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
當前的大滅絕事件,起因既不是天災(小行星撞擊地球)、也不是地變(龐大的火山爆發或冰河時期降臨),而是「一場可能由人類引起的大滅絕」!
「在迫使其他物種滅絕的舉動中,」我們是否無心或短視,也「正忙著鋸掉自己所棲息的枝幹」?
好評推薦
寇柏特以很神奇的方式,
將歷史和科學的線索編織在一起,
她親臨現場(叢林、荒島、動物園)的報導,
替科學研究成果與統計資料,賦予了活生生的意義。
——《國際商業時報》
文風可親,充滿睿智與科學精確度,一拿起來閱讀,就不可能放下。
——《出版人週刊》
就像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寇柏特的《第六次滅絕》
注定成為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重要書籍之一。
—— 格雷恩(David Grann),《失落之城Z》作者
雖然是討論物種的大滅絕,
作者以縱古觀今的手法敘述物種如何利用適應及演化的方式存活下來,
是一本保育生物學者必讀的科普刊物。
—— 程一駿,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科學月刊理事長
地球史上的幾次大滅絕中,順勢由另一批強勢物種來主宰宇宙萬物。
在最近的生態紀錄中,由人類所主導的生態環境裡,從破壞到保育,
是維持生態中適者生存定律,還是過度掠奪資源的分配者所造成的,
值得我們省思。
—— 蕭語富,石尚企業執行長、古生物化石修復專家
作者簡介
伊麗莎白‧寇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美國著名記者,《紐約客》雜誌環境專欄的特約作家。她的寫作側重於人類文明對地球生態系的影響。
曾獲得200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新聞寫作獎、2006年美國雜誌類公共議題報導獎、Lannan文學獎、學術傳播獎,2010年又獲得第十六屆年度Heinz獎、美國雜誌類新聞評論獎、古根漢基金會科學寫作獎。著有《一場災難紀實:人類、自然與氣候變遷》(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 Man, Nature, and Climate Change)、《愛的先知: 以及權力與欺騙的其他故事》(The Prophet of Love: And Other Tales of Power and Deceit)等四本書。
譯者簡介
黃靜雅
臺南市人,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碩士(主修大氣環境),著有《臺灣天氣變變變》(合著),譯有《看雲趣》、《觀念地球科學》(合譯)、《地震與文明的糾纏》、《大口一吞,然後呢》。
除了大氣科學專長,也曾出版音樂專輯「看月娘」、「生活是一條歌」;創作兒童音樂專輯「春天佇陀位」及「幸福的孩子愛唱歌」等。
2002年之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卻心繫臺灣的一舉一動,自稱是「用母親的眼睛與關懷萬物的心,跨界地球大氣與原創音樂」的家庭主婦。
詳細資料
ISBN:4713510945735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